华体汇体育app入口

高考地理事项判读类解题技巧高考地理审题规范和答题思路集锦

时间: 2024-03-28 00:51:05 |   作者: 华体汇体育app入口

详细介绍

  “该省位于我国的……”、“当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是……”、“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等。

  【考查方式】一般以陌生的区域与情境,让考生推断具体地理事项背后的原理,籍此来解答相关问题。

  1.从情境入手,联系相关背景知识,迅速调动与链接;2.结合具体区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巴塞罗那、马赛、福斯、嘎那、罗马、塔兰托、米兰、都灵、威尼斯、佛罗伦萨、雅典、亚历山大、洛杉矶、旧金山温和多雨

  5月中旬,雨带位于南部沿海,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梅雨,7月中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带结束

  小麦种植:犁地(1-2月);播种(3-5月);生长季节(6-10月上半月);收割(10月下半月-12月)

  绵羊饲养:牧场放牧(1-4月);配种(5-7月);剪羊毛(8-9月);收割后麦田放牧(10-12月)

  【例题】(2017·新课标卷3)某日,小明在网络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解析】10.好友丁向北望去极光→地处北半球高纬地区; 好友丁黑夜漫长→北半球正值冬半年。好友乙冬季邻近→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好友丙入秋不冷→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好友甲即将入夏→地处南半球。

  【解析】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是4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进入夏半年。青岛日出东北方向,A错。昼长大于,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B对。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昼长较广州长,C错。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所以正午物影较春分日短,D错。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气象台的风向标即指向风的来向。风频玖瑰图的判读则需掌握其绘制的原理:中心原点的风频概率为零,离中心原点越远,说明风频概率越高。该点所在位置朝中心原点的指向即该方位的风向。

  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全球形成了六个风带,因此在典型的地理位置,其风向应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东亚--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南亚--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西欧--全年处在西风带中。

  风是一种动力。受风的吹拂,一些地理事物常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故从这些痕迹中就可以判读风向。

  流动沙丘与风的关系:新月型总是在背风坡,且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徒,因此确定该地风向应是西北风。

  树枝常年受较稳定的强风吹拂,结果迎风一侧树枝受损,生长受到抑制,背风一侧生长较快,形成所谓的旗形树,如黄山的迎客松。故旗形树可以指示风向,树冠的朝向即风的去向。

  【例题】(2019·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题。

  【解析】祁连气象站经度位置约为90°E,图中所示时间换算成当地时间约为23时至次日11时,由材料可知,谷风主要形成于白天,从当地上午以后的图像能够准确的看出,白天主要是偏北风,故C项正确。

  【举一反三】(2015·四川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物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图1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4月5日荣归,航行时间在此之前。根据图中航线位置,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航段主要在西风带范围内,顺风顺水,A对。非洲以南→南海之间在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带,不是顺风,赤道是无风带,也难利用,B错。南海→台湾海峡时段,大概在春季,风力不明显,C错。台湾海峡→青岛时段,季风不明显,不是利用风最方便的时段,D错。

  【举一反三】(2019·四川遂宁一诊)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据此完成第10题。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气压南高北低,其风向为西南风;乙地气压西高东低,其风向为西北风;丙地气压东北高西南低,其风向为偏东风;丁地气压西高东低,其风向为西北风。因而风向最接近的两地是乙和丁,故D项正确。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确定大气环流(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还是受季风影响);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例题】(2015·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根据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3--4题。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3.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能是绿洲,①地降水丰富,②、③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人错。甲与④对应。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布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③地。所以D对。

  4.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两地纬度相同,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景观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重要的因素是海拔高度,D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重要的因素,A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海远近影响不大,B错。两地不临海,临海的两头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洋流性质影响小,C错。

  【解析】通过特定区域确定气候类型,是考查气候知识所采用的最直观的考查方法。通过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形成要素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和对比分析能力。依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0o纬线o经线,印度洋、山峰),可推测该地为东非高原,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例题】(2019·银川模拟)无定河,唐代这条河就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而有晃忽都河、无定河之名。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和陕北黄土高原,在巴图湾至芦河口段,河床切入岩体20~30 m,总落差131 m。古代无定河流域因生态环境恶劣让世人痛到无法流泪,人们无法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下图为无定河流域图。据此完成3~5题。

  【解析】3.该河具有晃忽都河、无定河之名的原因是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根本自然原因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

  4.人们无法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是因为无定河流域因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故现在人们要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可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整治,沟壑区综合治理。

  5.巴图湾至芦河口段位于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海拔低,无冰雪融水补给,故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米脂附近河段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河流补给以降水补给为主。

  【举一反三】(2020·浙江模拟)图1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地区,图2示意该河流甲河段水源补给构成及变化。读图,完成1~2题。

  根据该地不同月份气温、降水特点,推断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假如该河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甲河段水源补给构成中,①在7月是主要补给水源,代表雨水;②在1月是主要补给水源,7月缺失,代表浅层地下水;③在4月占比较大,应是季节性积雪融水;④只在7月占一定比重,此时为我国夏季,应代表冰雪融水。假如该河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甲河段补给构成中,①在7月是主要补给水源,代表冰雪融水;②在1月是主要补给水源,7月缺失,代表浅层地下水;③在4月占比较大,应是季节性积雪融水;④在夏季占有较小比重,应代表雨水。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河航运发达,因而可排除其位于西部内陆的假设。选C。

  2.根据航运发达,可推断该河流位于东部季风区;根据春季有大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夏季有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可推断该河流可能位于东北地区,限制该河航运发展最突出的自然条件是冬季寒冷漫长,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时间短,D对。东北地区河流水量较大,通航里程较长,A错。东北地区河流有春、夏两个汛期,径流量变化较小,B错。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C错。

  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例题】(2017·江苏卷)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故选B。

  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故选B。

  【举一反三】(2016·浙江卷)如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题。

  【解析】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例题】(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2.该山坡2 000~3 000 m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 m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2019·南昌调研)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C.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D.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5.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对;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地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

  只有正确理解题意,才能把握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中的4大关键词: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热、温、寒带;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太行山以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地形以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平坦);地势东高西低;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温:终年高温、夏季高温、终年温和、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降水:降水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不均)、集中在夏(冬)季等

  河流的发源地、流向、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及水系状况、水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品质好(坏)、埋藏深(浅)、开采条件好(坏)

  人口密度大(小)、人口大多分布在在沿海平原地区、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现象严重等

  聚落沿交通线(河流)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地区,聚落沿交通线向东南方向发展

  农业部门,生产规模大(小),机械化水平高(低),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等),农作物种类,主要分布,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立体农业等

  地域分布(靠近矿产丰富地区、靠近市场等)工业化水平高(低)、结构齐全(单一)等

  原因分析类设问在高考题中常常会出现,如分析某地河流径流量变化大的原因、分析某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等。回答原因分析类设问时,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方面做分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措施分析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该类设问在高考中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应采取哪些重要措施”等。措施分析类设问最基本的答题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对于措施分析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纬度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如我国的东北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于华北地区

  云量多、降水多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少,如赤道地区、我国的四川盆地

  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气温越低,如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远低于南方地区

  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往往具有全年高温的特征;中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季节变化明显,往往具有夏热冬寒的特征,四季较分明;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往往具有全年低温的特征

  低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往往较多,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往往较少;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在冬季风控制下往往少雨,在夏季风控制下往往多雨

  人口增长快、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就业机会少、医疗卫生条件差、自然灾害突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劳动力资源密集且廉价的地区转移,如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随着某地市场的饱和,产业会向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转移,如目前许多国外企业在我国合资建汽车厂

  各地资源消费量不同,经济发达地区资源消费量一般较大,需要调入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费量一般较小,会通过调出资源来增加经济收益

  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节作用

  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活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污水达标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时清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

  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治安管理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构建大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合理分工与合作;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突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技能技术,实施节能管理;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各行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盐碱地的治理: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防治风沙的措施:营造防护林;种草治沙。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兴修水利;加强生态建设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体系,调节农、林、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农业污染防治;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污水达标排放

  比较类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类似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鉴别能力。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相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等。

  ②区域特征比较类,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三个方面做多元化的分析。

  多少(是否短缺)、开发情况(是否破坏)、发展趋势(是否面临枯竭)、治理措施

  城市区位、城市化表现、城市化标志、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快慢、城市化阶段、城市化问题等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技术、劳动力、市场、政策、交通、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

  评价是运用一定标准对地理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该类设问在高考中最常见的呈现形式:①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如评价俄罗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北亚地区的影响;②评价区域工农业发展条件、城市区位等,如评价某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依据图中信息对其区位进行客观评价等。

  (1)设问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于这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

  (2)设问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从××方面进行评价”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评价。

  优越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条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发达的科技和教育;政策支持;环境优美等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的不利条件;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污染严重;劳动力资源短缺、素质低;科技落后;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地塌陷等)和资源枯竭问题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上游地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孳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等

  有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体系;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便于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城市内涝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改善了人口迁入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了人口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迁入地区和人口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对转出地:原主导产业向外转移,使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体系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对转入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每个设问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几个方面的,然后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具体如下:

  (1)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例如,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困,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表述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用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