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体育app入口

力合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3-12-15 17:23:05 |   作者: 华体汇体育app入口

详细介绍

  生态环境保护属于我国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视测定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梁柱”和“生命线”。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视测定改革提高环境监视测定数据质量的意见〉》、《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规划纲要(2020-2035年)》、《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文件,为我国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持和政策后盾。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的策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开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研发技术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具备环境监视测定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视测定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能够完全满足客户对环境监测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测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营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监管的污染源企业的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对于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利润进行定价。

  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

  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获取利润。

  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价。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备零部件、试剂、人工成本、检测等费用。

  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此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采购。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

  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根据订单情况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

  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

  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产品销售。

  生态环境保护属于我国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梁柱”和“生命线”。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扩大了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参数,为“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的新时期要求和行业发展指引了方向。

  2021年11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强调“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线月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相较于在此之前已经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有很多延续性,更有细化、强化的内容:一、在“真、准、全”监测监管要求基础上,提出“真、准、全、快、新”,强调新技术融合应用和生态监测,明确要用以自动监测为主的监测评价、考核与排名;二、强调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固定污染源监测覆盖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业和重点排污单位,测管联动,强化污染源和应急监测,污染源监测及自行监测市场扩容;三、将碳监测以专门章节(独立于“气、水、土”)进行明确,制定并落实《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碳监测市场有了明确的政策保障和较确定的市场前景;四、除监测点位增加外,监测/评价指标扩容,比如空气/烟气增加重金属、VOC、非甲烷总烃及组分监测等,水中增加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毒性等,并建立“断面-水体-污染源”全链条监测溯源体系。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和铊”。要求“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加快推进废水、废气重金属在线监测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依托已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要求以长江、黄河、渤海等相关流域、海域为重点,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率先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将管理范围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四部委联合下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水质监测。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2022〕15号)要求,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制定实施新污染物专项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方案。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探索建立地下水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及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法。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联合17个部门和单位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指导各地切实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流域生态系统安全。

  在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期,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垂直改革落地,对生态环境监测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不断催生着行业新的需求。

  公司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水生态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自主研制的 MS检测器开发了大气和水中VOCs自动分析仪,并在多地的空气环境监测组分站、长江自动巡测系统等项目开展长期应用;自主研制了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已在河南、深圳等地应用;攻克了离子色谱检测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集成开发了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自动分析仪,提高仪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突破了环境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实现了自研仪器的产业化,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空气组分监测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研制了高通量的eDNA自动采样器,为江河湖库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了藻类自动分析仪,可实现蓝藻、绿藻、硅藻的分类监测;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管控终端、全自动水质检测AI实验室等智能采测成套系统,拓展了重金属、有机物等监测指标,构建了“采、送、测、管”的智能监测模式,在雄安新区、重庆、云南安宁等地成功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取得了多项成果。公司牵头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工业大学两家共建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能力;成功获批了国家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牵头创建了长沙市智能检测仪器仪表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合力攻关智能检测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力合科技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了湖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考核评价,被评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参与研发的“河湖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识别与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水环境中铊在线监测及其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3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2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项。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600717)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及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重要社会力量,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2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6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2年末累计运行了65轮次,获取130余万条水质监测数据,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此外,公司积极参与了贵州盘州油污染、江西宜春铊污染、江苏宜兴太滆南运河挥发酚浓度异常等多起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应急现场快速精准处理处治提供数据支撑。

  公司积极开展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着力提升国家及省部级等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方案解决能力,同时,业务持续下沉,开拓城市生态环境监管、工业园区环境服务业务。公司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突破多项自动监测技术,率先实现100余项水质指标的自动监测,在云南、安徽、江苏等多地新增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线。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城市智慧监测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的水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监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可应用于散乱污整治、污染排查监管、水量平衡分析、生态流量调度、饮用水安全评估等多种场景,有力支撑污染治理决策、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评估等。创新多时空、高序列、全链条的水环境“采、测”模式及“查、测、溯”全过程监测数据流应用模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精细化管控转变,支撑水环境智慧决策。

  公司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环保产业走出去优秀企业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公司是“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产品在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获得应用。2022年,启动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水质检测自动化实验室项目建设,进一步开展了与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家技术交流与支持。

  接下来,公司将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及省、市科研技术平台,将基础研究和一线研发相结合,在环境监测领域深耕,做精、做专,树立环境监测领域标杆品牌。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3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2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制定了30余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公司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研发成果“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 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南水北调中线突发水污染监测调控与处置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7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食品和饮水中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 202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地下水污染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水质自动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公司牵头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工业大学两家共建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能力;成功获批了国家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牵头创建了长沙市智能检测仪器仪表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合力攻关智能检测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力合科技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了湖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考核评价,被评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参与研发的“河湖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识别与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水环境中铊在线监测及其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公司具备环境监测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测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是环境监测监管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具有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牵头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首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协助环保部门参加了数十次全国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专函致谢;承担了较多的国家及各级环保部门地表水水质监测建设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平台的软件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管理、数据应用经验,在水质监测领域中的技术和品牌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在气体监测领域,公司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公司紧跟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问题,实施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着力于技术门槛较高的新赛道。针对空气污染物源解析监测需求,公司自主研发了颗粒物组分监测及臭氧前驱体组分系统,可实现 PM2.5、PM10、VOC等污染物百余项指标的组分监测,通过组分的数据与常规污染物数据进行比较和变化趋势分析,对污染物具体成分变化及来源进行分析,已在多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碳监测新需求,公司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园区“散乱污”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城市组分站及超级站建设、移动执法排查等,结合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门进行碳排放总量的统计及控制提供决策支撑。

  同时公司着力开拓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推出了新一代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模式,同步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采用自动或人工,在线、连续、即时等多方式、多模式的监测和信息化技术,将排污企业、入河湖口、面源风险点等环境风险敏感点,组合纳入监测监管方案,获取支撑政府决策的多维度、准确、可靠、可溯源的数据,应用 AI技术、数据模型、可视化表征等先进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厘清责任、精准溯源,向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措施、专题报告。

  公司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实现用户实时在线监控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运行状态及环境应急与指挥的功能需求,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门进行污染物排放统计、生态环境质量预警预报、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等提供决策支撑。“5G+AI+VR水环境智慧化监管解决方案”在多个省份得到示范应用,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可以满足客户对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监测数据。在各级环保部门严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的背景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已经成为事关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生产企业长远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公司作为行业为数不多采用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彻底解决了仪器在线质控、故障远程诊断、多场景监测功能转换等关键技术难题,在自动监测仪器和集成自主研发、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溯源性和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从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全国设立了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共 7大业务区域,组建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运营服务团队,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市场推广和运营服务体系,能够高效获取和分析客户需求,实现技术、产品向目标客户的定制化方案转化,并为公司客户提供高标准的运营服务,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前瞻性业务思维与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结合,也保持了公司在优势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研发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人员稳定的研发队伍,涵盖了分析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获得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称号,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司管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业务,对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把握比较准确。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公司实际情况、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前景制定合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够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提供驱动力。

  2022年,公司紧密围绕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夯实核心业务,持续推进产品研发、精益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产品结构持续丰富,新产品示范布局有效推进,但面对财政收缩、物流不畅、各级环保部门工作进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公司业绩仍出现大幅下滑,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851.22万元,同比下降42.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0.42 万元,同比下降77.1%,主要系营业收入规模有所下降,且毛利率相对较高的自主研发环境监测系统销售占比下降、销售单价下降与安装运营成本的上涨,公司整体毛利率下滑;同时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大了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研发和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从而净利润较上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

  继续开展需求营销整体解决方案营销。公司着力提升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紧跟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步伐,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巩固了水质监测领域的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并积极拓展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在空气/烟气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多机会,建成了一批示范性项目,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新业态。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推出了“新基建+城市环境服务”的新一代环境监测服务模式,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多时空、高序列、全链条的水环境“采、测”模式及“查、测、溯”全过程监测数据流应用模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精细化管控转变,支撑水环境智慧决策。该类业务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滇池流域及长沙高新区“空气污染特护期保障”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在服务生态环境监管、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水生态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自主研制的MS检测器开发了大气和水中VOCs自动分析仪,并在多地的空气环境监测组分站、长江自动巡测系统等项目开展长期应用;自主研制了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已在河南、深圳等地应用;攻克了离子色谱检测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集成开发了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自动分析仪,提高仪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突破了环境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实现了自研仪器的产业化,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空气组分监测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研制了高通量的eDNA自动采样器,为江河湖库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了藻类自动分析仪,可实现蓝藻、绿藻、硅藻的分类监测;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管控终端、全自动水质检测AI实验室等智能采测成套系统,拓展了重金属、有机物等监测指标,构建了“采、送、测、管”的智能监测模式,在雄安新区、重庆、云南安宁等地成功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牵头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工业大学两家共建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能力;成功获批了国家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牵头创建了长沙市智能检测仪器仪表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合力攻关智能检测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力合科技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了湖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考核评价,被评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参与研发的“河湖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识别与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水环境中铊在线监测及其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3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20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制定了30余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及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重要社会力量,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2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6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2年末累计运行了65轮次,获取130余万条水质监测数据,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积极参与了多地的农村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监测,在重庆市云阳县建立了全自动水质检测AI实验室,协助水利部门开展了35个规模化水厂、45个村级水厂、2000余个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检测任务,取得水样检测数据近10万条,大幅提升了当地饮用水检测能力,为全县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此外,公司积极参与了贵州盘州油污染、江西宜春铊污染、江苏宜兴太滆南运河挥发酚浓度异常等多起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应急现场快速精准处理处治提供数据支撑;积极支援了全国多地的相关防控工作,为四川省广安市捐赠医疗物资。

  公司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报国为己任,秉承“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发展成为环境监测领域一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接下来,公司将专注于环境监测行业以及仪器仪表应用领域的延伸,在夯实环境在线监测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高端需求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加大气体监测业务推广力度;大力拓展第三方检测、环境监测咨询、环境溯源调查等新业务;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和企业污染排放自行监测落实为契机,紧跟污染源监测需求动态;紧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发展方向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1、在环境监测业务板块加大气体业务营销推广力度,2、由制造向服务延伸,发展检测服务业务,在数据分析和应用上发力,3、由专用仪器仪表企业向通用仪器仪表延伸,拓展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过程检测及科学仪器开发等业务领域。

  公司将紧扣“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需求,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跟踪科技前沿,加大先进的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力度。持续优化大气/水环境自动监测产品体系,不断推进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制造与环境监测服务深度融合。加强ICP-MS、GC-MS、离子色谱、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高端设备的开发;持续加快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水文监测仪器装备、城市管网水环境监测以及农业面源监测技术装备的研发,完善“断面-水体-污染源”全链条监测溯源技术体系,并在长江、黄河、海河、滇池等重点流域开展应用示范,同时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持续加强噪声监测、交通污染监测以及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等产品的自主研发,完善大气监测产品体系,支撑环境精细化管控、“宁静中国”建设、全国碳监测试点等战略任务的实施;布局工业过程控制监测产品,拓展智慧工业的业务领域。结合环境监控监管的新需求开发智慧环境监管系统,完善大数据分析、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等软件功能等。

  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探索技术合作的长效化机制,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资质平台,布局和完善新一级软件能力、服务能力等相关资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沟通和技术交流,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多种方式,及时聆悉行业主管部门所引导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并适时传达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坚持专业化营销、高端方案营销路线,持续强化销售团队专业素质建设;稳定、完善和发展销售网络,大力拓展市场覆盖面,实现市场区域与市场领域两方面开拓的突破;深化“新基建+城市服务”环境监测方案,推广雄安新区白洋淀

  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等监测咨询新业务;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和企业污染排放自行监测落实为契机,深入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和第三方检测业务;贯彻执行公司的销售工作制度,加强回款和费用控制,追求有利润的收入和有现金流的利润。具体如下:

  建设运营服务体系:加快募集资金项目实施进度,完成全国运营网络的改造、升级,建设运营服务和区域检测服务分中心,增加各中心硬件配置,提高运营和检测服务的水平,提升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反应能力。

  提升业务队伍专业水平:环境监测涉及到光学、化学、生物学、精密机械、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通讯等多学科技术,销售、运营、市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直接关系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客户认知度,公司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层、分类进行营销、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使技术人员专业型、销售人员专家型,提高应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坚持专业化营销、高端方案营销路线,持续强化销售团队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营销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加强销售队伍的执行力和合规性建设。

  公司视人才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公司始终将人才引进、培养、优化配置作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牢记“以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产业报国为己任”的使命,围绕“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正直、勤奋、积极、协作”的力合人精神,“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奋斗”的价值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党工团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增强公司凝聚力;开展分层递进式全员培训,将入职、储干、干部梯次培训与技术、业务、行政等专业培训相结合,鼓励、奖励参加职称、技能、学历提升教育,培育不断进步、自我革新的学习型组织;贯彻公司“以奋斗者为本、持续奋斗”的考察用人理念,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奖惩、结对交流、晋级晋升等多种方式激发全员活力。

  推进城市环境监管服务核心产品与配套软件的开发、多元化服务方案的完善和应用示范。公司保持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着力提升国家及省部级等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方案解决能力,同时,公司业务面持续下沉,在污染源市场深度发力,持续推进第三方检测和监测咨询业务。面对中小排放源监管及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水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监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污染治理决策、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评估等市场需求。

  公司将发挥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坚定信心,继续完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合同签订、执行、回款的跟踪,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深化公司经营管理环节的改革,着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做好科技项目申报和研发成果产品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地落实公司的经营计划,完成预定目标。

  2022年1月,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下发,扩大了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参数,对新时期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真、准、全、快、新”的新要求。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对标对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以及我国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将使得环境监测设备及环境监测服务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客户主要为环保、水利、市政等具有环境监测需求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污染源企业,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型特征,未来如果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生变化,将可能会给行业整体需求带来波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全面建设,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参与竞争的本土环境监测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与国外领先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将持续加强,环境监测设备及运营服务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可能导致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因此,公司面临因市场竞争加剧而导致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利润率水平下降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来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尚有较多特征污染因子的产品和系统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储备,有望在后续进一步提升水质考核指标和提高系统功能的项目建设中进一步巩固行业份额。同时,公司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与行业标准、方法的制定,积极响应各级环保部门突发环境污染的应急工作,积累品牌声誉,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抵抗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推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视测定咨询服务核心产品与配套软件的开发、多元化服务方案的完善和应用示范,在保持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的同时,业务面持续向地市、县区、工业园、污染源企业下沉。该业务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且产品及方案仍在不断的市场探索中持续升级,可能存在市场开发不达预期的风险。

  该类业务预期将创造、引领环境监视测定监管新市场需求,重构环境监视测定行业格局,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滇池流域及长沙高新区空气污染特护期保障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在服务生态环境监管、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司将加大力度,巩固和扩大该业务拓展成果。

  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对公司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内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增加人才储备特别是关键干部储备,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新增产能可能无法及时消化,新增固定资产折旧也将会给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带来一定压力,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公司面临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募投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有利于公司扩大产能,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公司将合理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开拓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绩效。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力合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天津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